第一次与师傅相见,是在学校组织班主任去外地学习的大巴车上。小小的个子,瘦瘦的身躯,说话却简单干练,给我一种亲切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初未曾想,这便是我以后的德育和教学导师。
因为学校的“青蓝工程”,我有幸成为了师傅的徒弟。初任班主任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而师傅又是德育处的主任,作为徒弟,我不敢过多地去叨扰她。但是每天早上7点20分前,又总会在班级门口看到她的身影。她会提醒我,记得每天开窗通风。会在下雨天提醒我,让学生将伞一个个卷好,整整齐齐地放在盆里。会在早读的时候提醒我,不要一直停留在讲台上,要多下去走动一下,观察学生的状态,以便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像是幼草吮吸阳光和雨露一般,师傅的每一句话,我都会细心地记下。师傅虽然不曾与我长谈,但是她的言行中无不渗透着教育。
在班级工作开始进入正轨后,我去听师傅的课。记得有一次课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别“裨”和“禆”,师傅从偏旁造字的角度,引导学生对“衣”和“示”为偏旁的字进行总结。这不禁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实极少像师傅这样,从更深层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规律。
还记得有一次去听师傅的《社戏》,她花了整整两节课让学生去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除了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梳理情节外,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作品,讲述自己喜欢的精彩情节。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好不热烈。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似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是开放性的问题,以及学生创新性的解答,无疑是最好的课堂催化剂。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教学技巧丰富的老教师,课堂把控能力就凸显出来了。在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如何让别的学生也能够认真聆听,从师傅这里我也寻求到了答案。她会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两句恰到好处的点评,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凝聚住。只要学生感兴趣,想参与,这样的课堂效率就会很高。
反观我的课堂,不管是在课前备课还是在上课的时候,我总是脱离不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我过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尽量让一节课内容充实丰富,生怕漏掉哪一个知识点。但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怎么样呢?我并不能十分确定。
在我迫切需要师傅指导时,她来听我的课了。
师傅在听过我的课后,先是给予了我很多的鼓励和肯定,这对我来说非常温暖。但是她也很直接地指出我的不足,这使我受益匪浅。师傅说,你的课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但是好像又缺乏点什么,你应该多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去调动课堂的气氛。师傅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在后来的课堂上,我会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状态,课堂的气氛,实施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过了一段时间,师傅又一次来听我的课,听完课后她用赞赏的眼神看着我说:“很好,现在你的眼里,更多的是学生了。”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来曾经的我,过分追求课堂环节的紧凑,而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正是学生啊。倘若眼里只盯着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学生,那么这样的课又怎会是一节合格的课?只有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这门课。
师傅对我,并没有过多严格的要求,但她却是在一点一滴影响着我,对学生细致的关爱,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无不渗透在她的一言一行中。这种影响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