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金阊实验中学校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联合教研 共促成长
作者: 李丽雯     发布日期: 2019年11月27日     点击次数:

近日,为进一步推进教学课程改革,满足学习者需求,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课堂,各学校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为更好地研究、总结、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我校联合各兄弟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开展了聚焦课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同题异构联合教研展示活动。

各学科开课教师呈现了24节精彩纷呈的课堂。课堂上,各位教师准确把握学情,采取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组戴丽娜老师和振华中学肖海蓉老师开设了《昆明的雨》的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戴丽娜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昆明的雨》的第二课时教学,戴老师从情节梳理入手,重点突出课文中对于人情味的描写,以情入手,突出汪曾祺笔下那种独特的情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朗读,品味,沉浸在文本中,获得了比较好的阅读体验。肖海蓉老师则是从方法入手,把阅读散文的基本技巧教授给同学,授人以渔。以《昆明的雨》这篇典型的散文入手,注重方法指导,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化,介绍了汪曾祺同时期的一些散文,开阔了同学的视野,把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出来。

数学组胡鑫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展示了我校在探索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新进展。学生人人面前摆着Pad,教学课件中穿插名师视频讲解片段,实现了大课与小课的结合,这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杨雪峰老师利用分屏显示进行教学,一边是课件演示,一边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层层递进、重难点突出。特别是注重原理的讲解,利用形象化的记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训练提高运算能力与理解能力。

初二数学组的课题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校陈依云老师用“苏州一日游”路线安排创设情境,其间还有对数学史的故事介绍以及“五子连成线”的交流活动,课堂反响热烈,学生积极融入,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断提高。张有为老师则是用如何描述电影院座位切入正题,让学生理解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是按某种规定而确定的,而在数学上也有这样在平面中对点的位置的规定。先确定规则,再训练,稳扎稳打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校英语组宋瑶祎老师与苏州市第十六中学周思越老师进行了英语学科的同题异构的公开课展示。周思越老师用迪士尼原版宣传片导入本文animal主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后的广告设计,使课堂价值得到升华——让孩子关注环保、爱护动物。我校年轻教师宋瑶祎入职第二年,教风已相当稳健、自然。课件的设计时尚、新颖,深受学生喜爱,凸显年轻教师的与时俱进。整堂课,师生、生生互通频繁,课后专家老师点评:听说读写译,运用自如,是快乐生长课堂……学生因为你会爱上英语。

我校历史教研组陈党香老师和景范中学范璐老师共同开设《新文化运动》同题异构教研展示课。范璐老师的课堂氛围生动活泼,以史实小故事、小情节作为导入,将艰涩难懂的思想史概念融入历史故事的情节中去,充分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关键的历史概念。以古代到现代社会舆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提倡——批判——提倡”的线索为切入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剖析,解构,培养学生客观、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陈党香老师的课堂稳重成熟,既注重知识梳理又具有学科深度。一、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参照,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把握,构建起“三提倡,三反对”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记忆。二、注重课程板块间和知识点内在的逻辑联系,以“背景——标志——内容——评价”为框架,辅之以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三、对于重难点的处理放之于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之下,塑造知识点体系与时代情境相结合的学习体验,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提升学生历史课堂的思维深度。

政治学科,来自草桥中学的刘薇老师、十六中的温纪康老师,以及我校吴水挺、高云老师开设了四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刘薇和吴水挺老师都开设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刘薇老师以“高考”状元成功二奥秘为开篇,导入责任的课题,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提问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吴水挺老师则以最近热映的电影《中国机长》为主线,一例贯穿始终,展现机长刘传健的经历,让学生知道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要承担一份责任,随后由远及近,回归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能真正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责任,课堂气氛活跃,条理清晰。

高云老师则开设了《师生交往》一课,高老师和蔼的语气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提问学生描述自己与老师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和学生成为朋友,应该彼此尊重,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整节课情感性强,逻辑清晰;温纪康老师《爱在家人间》一课,通过自己班学生制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分享爱的碰撞以及如何解决碰撞,使学生体会到亲情之爱,最后播放《最好吃的饭》视频,起到了情感升华的作用。四位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地理学科,十二中刘微老师和我校洪文婕老师开设了课题为《海陆变迁》的同题异构公开课。刘微老师课堂上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善于和学生在彼此的交流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分析也很到位,能帮助学生从现象挖掘到原因,对于重点、难点的教学也在积极地师生互动中顺利开展,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还在上课时让学生对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发表出不同的声音,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洪文婕老师通过视频导入,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方面,洪老师通过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实物标本——化石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便于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认识六大板块的轮廓、位置;通过手机、希沃软件的使用,让课堂活动的成果及时得到了展示和反馈;通过实验、动画的演示,加深了板块运动方式的理解;通过地图的对比观察,极大地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洪老师还把人类对海陆分布格局的认识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发展史,对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校化学组许彬老师与草桥中学彭钰婷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了课题为《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的课堂展示。许老师从故事引入,实验穿插,信息技术辅助,循循善诱,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索者,最终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了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整堂课气氛活跃,欢声笑语连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的知识,培养了探究能力。彭老师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丝毫没有怯场,用自己的魅力,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格外融洽,学生配合度很高。彭老师多次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化学实验,引人入胜,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课堂中虽然突然一些小意外,彭老师也应对自如,展示了一位青年教师临危不乱的风采。

教科院附属中学蔡军校长和我校青年教师叶舟老师同题异构,开设了精彩纷呈的校际公开课《透镜》。

蔡军校长从回顾光的折射规律出发,希沃展示和纠错学生画的折射光路图,很好地巩固了光学基础知识,从而引出透镜的奥秘。通过课前、课中的学生实验总结辨别透镜的三种方法。整节课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为主,为我们青年教师展示了一节高效又细致的示范课。

叶舟老师从引发森林火灾之谜入手,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等方式,充分利用了starC3.0系统及随手写功能开设了一节信息化的课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科院生物教研组尹卓老师和我校王安琪老师进行了题为《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课堂展示。

尹卓老师以同学们熟悉的苏州天气预报巧妙导入,对于植物到底从哪个结构散失水分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一步步探讨深入,在指导学生观察叶片下表皮结构时,利用了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植物叶片下表皮都有气孔的存在,进而推导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并通过20198月份巴西亚马逊森林大火的新闻让孩子们体会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和意义。

王安琪老师创设了荒野求生情境,假如流落到了荒野,如何获取到可以喝的淡水资源?初二五班的同学们集思广益,教师随之展示校园里树木的枝条所散失出来的水分,让孩子们通过身边实物感受到植物蒸腾作用的美妙。随后,运用本校数码显微镜资源让孩子们观察植物散失水分的结构,将植物叶片气孔开闭过程变得更加可视化,并可实时分享优秀小组的实验成果,让孩子们直接通过显示屏看到班级同学的优秀成果。随后酒精涂抹蒸发散热“凉凉的”的真实感受让他们体会到为什么在盛夏,植物不涂防晒霜也不会热的原因,了解植物在水循环中的意义。

此外,体育学科和音乐学科的程明月、王硕老师也呈现了本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新进展。

在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后,各教研组分别进行进行了评课活动。特级教师承益群、刘洪、陈兆华、徐洪俊老师、市名师汪建红老师、大市学科带头人郑利老师、一初中顾静怡副校长、振华中学王卫星老师等专家参与了评课。在评课环节,各教研组专家围绕着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这一主题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引起了同仁们思考和探讨,各组教研活动在热烈的研讨交流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苏州市第三中学校的施黎伟老师以《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之路》为题作专题讲座。施老师向各位青年教师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反思,鼓励各位青年教师开拓信息化教学思路,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定制化,从而实现个人教学的品牌化。

这次展示活动,所有参与教师都收获满满,不仅学习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相互分享了自己的教学长处与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此次活动,一定会使全体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供稿:教学处       审阅:张丽华